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双壳类的群落演变及其启示

杨廷禄1,何卫红2,张克信2,吴顺宝2

1)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促使了生态系统从古生代类型向中生代类型的转变,同时,软体动物中的双壳类和腹足类取代腕足类成为海洋底栖群落的主导。本文选取来自华南不同相区的7条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剖面(深水相:广西东攀剖面、贵州新民剖面、湖南桑植剖面、贵州断杉剖面、广西派篦剖面;浅水碎屑岩相:贵州中寨剖面;碳酸盐台地相:浙江黄芝山剖面),对其中的双壳类化石(共32属77种,1031枚双壳类化石),特别是晚二叠世的材料,进行了系统的生物群落统计与对比工作。

通过统计各剖面的双壳类分异度和丰度数据,本文在研究区5个剖面识别出如下晚二叠世双壳类群落:

图2. 晚二叠世双壳类群落简单统计

本研究对3个剖面的早三叠世双壳类群落进行了报道,分别为东攀剖面的Claraia griesbachi-C. dieneri群落、桑植剖面的Claraia wangi-C. griesbachi群落和中寨剖面的Claraia griesbachi-C. stachei群落。这三个群落属于典型的早三叠世Claraia主导的双壳类群落,均以Claraia的繁盛为特点,不同点在于,桑植剖面的Claraia wangi-C. griesbachi群落中的Claraia均为壳面光滑,纹饰欠发育的类型,未见放射饰发育的类型;中寨剖面除了常见有Claraia stachei和Claraia radialis这些放射饰发育的Claraia,还经常在一些层位产出射饰发育的Eumorphotis化石。 通过对研究区双壳类群落的统计与对比,双壳类群落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尤其以群落的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趋于简单以及灾难分子泛滥三方面表现尤为显著。